陈中涛指出,近年来,大型企业景气度明显好于中小企业,后者连续多月在荣枯线下运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型企业可以直接受益于投资需求的增加以及上游原材料行业的涨价,而中小企业却长期面临着国内外需求不足、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的挤压。如今中小企业之所以重新进入扩张区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需求端、尤其是出口和消费的明显改善。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3.06万亿元,增长50.1%。而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3%。
陈中涛指出,PMI的大幅反弹预示着中国一季度经济将取得一张不错的成绩单,“由于去年一季度GDP出现了6.8%的负增长,我预计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有望达到13%左右。”
六成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3月的价格指数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等影响,3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9.4%和59.8%,高于上月2.7和1.3个百分点。
赵庆河提供的行业数据显示,3月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高于7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出厂价格指数高于70.0%。
“相关行业价格承压有所加大。同时,有调查企业反映,受境外疫情反复及国际经贸不畅等因素影响,近期部分进口原材料供应不足,价格上涨明显,交货周期延长。”赵庆河称。
文韬指出,购进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66%以上,且3月指数高于出厂价格指数9.6个百分点,企业成本压力较快上升。其中基础原材料行业价格上升尤为明显,基础原材料行业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上升至71%以上,中下游产业原材料价格风险加大。
陈中涛表示,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正在逼近70%的历史大关,应当高度警惕输入性通胀带来的“涨价潮”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在他看来,涨价是从石油、铁矿石、铜等国际大宗商品开始的,这固然有全球需求改善的因素:全球制造业PMI已连续8个月运行在荣枯线上,2月的这一数字提升1.2个百分点达到55.6%。但他强调,如此之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带来结果,大量热钱涌入这些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市场炒作。
陈中涛指出,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涨价的并不仅仅只有原材料,近期物流、人工等诸多制造业要素以及国际粮食价格均出现了持续的价格上升,这提升了市场关于通胀的预期。
“当前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是PPI是否会向CPI传导,抬高消费端的物价指数,尤其是国际上高粱、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价格涨幅较大,是否会抬高国内的粮价,影响民生;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的大幅涨价,是否会传导到下游消费品制造业,后者因为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并不具备涨价的条件,因而往往成为上游涨价的买单者。”
文韬在调研中发现,3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已上升至60%的历史高位;反映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36%,在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中排在第二位;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33.5%,连续3个月保持在33%以上。他认为,当前必须高度关注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压力加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