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节后企业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国内外需求明显改善,中国制造业景气度正在强劲反弹。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较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13个分项指标几乎全线飘红。
其中,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较上月上升2.1和2.4个百分点至53.6%和51.2%,生产指数较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至53.9%。
受访专家指出,随着出口与消费出现恢复性增长,需求端改善明显,供需剪刀差有所收窄。受此提振,中型和小型企业PMI在连续多月收缩之后也站到了荣枯线上。
值得注意的是,3月的价格指数升至近年高点。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等影响,本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9.4%和59.8%,高于上月2.7和1.3个百分点。
当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上升至60%的历史高位,反映劳动力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也分别攀升至36%、33.5%。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近期制造业诸多要素成本出现大幅上涨,需要高度关注要素成本过快上涨、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加大的问题,警惕输入性通胀带来的“涨价潮”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供需剪刀差缩小,中小企重夺荣枯线
3月制造业景气明显回升。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年之计在于春,进入3月份,企业生产、销售进入正轨,景气度回升是一个规律性的季节现象。
“不过今年3月PMI的反弹有两大亮点:其一是反弹力度大,考虑到今年存在就地过年的因素,1.3个百分点的反弹力度超出了预期;其二是涉及面广,出现了产业链的联动回升。”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提供的数据显示,21个细分行业中,仅有5个行业PMI较上月下降,3个行业PMI低于50%。产业链中多数行业出现了加快增长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