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失衡持续发酵
车用芯片下游需求大幅反弹,供给侧却囿于产能与物流限制,供需失衡引起的缺货现象正在进一步发酵。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约为7650万辆,我国汽车销量约为2600万量。汽车销量如此紧俏,但汽车的“灵魂”——车用芯片却一直供应不上,“缺货潮”波及欧美、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很多半导体制造商和车企的市场策略造成不小影响。
从半导体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全球芯片市场中50%左右的份额都集中在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和德州仪器等老牌半导体制造商手中。在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的大背景下,恩智浦、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等多家芯片制造商都宣布提升汽车设备的半导体价格,其中功率半导体、控制电压及控制汽车行驶的微控制器等汽车芯片的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德国零部件制造商大陆集团的一位消息人士称,这种状态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恢复。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由于芯片和汽车零部件供应不足,很多车企选择将停工停产作为应对之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就整体产品供应链而言,芯片短缺使得车企供应链上下游存在价格不稳定风险。由于短时间内的市场需求过高,一级供应商虽然能够快速反应,但即使拉满整体制造负荷,芯片供应问题至少也需要6、7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步得到解决。而在这段时间内,根据市场价值规律,上游芯片厂商的价格已开始上涨,这就会导致Tier1(车厂一级供应商)究竟会选择稳价还是涨价的问题。
对中低端汽车厂商来说,芯片供应风险显得格外突出。在汽车芯片整体产能紧张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供应商往往会疯抢产能、大量囤货。而芯片的上游晶圆制造商通常会遵循“大客户优先”政策,这会导致二线供应商和中小供应商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继而影响中低端汽车厂商的生产效率。
涨价将是无奈之选?
现阶段,恩智浦等主流汽车芯片供应商已公开表示,汽车产量反弹速度快于预期,让他们难以追赶。
在半导体厂商普遍供应吃紧的情况下,涨价成为主流大厂的无奈之选,部分产品的价格优势短期内恐难凸显。相比而言,谁能够稳定供应,谁才能获得客户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