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资源的获取成效显著 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境外资源开发工程,依托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骨干企业,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利益共享的开发机制,在周边国家、中部非洲、拉丁美洲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批境外铜矿产资源基地,全面增强了我国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在产业布局方面,冶炼产业正向沿海和资源地区聚集,除江西、安徽、山东、甘肃、云南五大传统冶炼基地外,福建、广西已逐渐成为新的铜冶炼重要省份。而沿海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冶炼企业更具备竞争优势,而高端加工产业在沿海发达地区聚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部分领域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基础材料实现自主可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矿山方面,矿山回采作业向高分层、高分段发展;在线监测、自动设备、智能设备使用更加普遍;充填工艺发展成完整体系;矿块崩落法成为贫矿大规模开采的首选。冶炼方面,闪速熔炼及闪速吹炼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氧气底吹、氧气侧吹冶炼技术,以及连续吹炼技术逐步成为主流。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采用连续吹炼工艺产能接近400万吨,约占国内冶炼总产能的45%。同时,国内冶炼技术正逐步实现技术输出,表明我国开始具备引领世界铜冶炼技术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在铜加工材和材料的研发上取得了很大成绩,绝大多数加工材和很多重要的材料实现了自主可控。
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升 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稳步推进
绿色发展是铜工业发展中秉持的理念。2019年,进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的铜矿山达32家,占有色金属国家级绿色矿山总数的24%,绿色矿业覆盖率高于全国和有色金属行业平均水平。骨干铜矿山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废水零排放,井下矿山废石不出坑,尾矿全部用于充填。冶炼方面,随着先进的冶炼技术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铜冶炼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持续优化,铜冶炼企业硫的捕集率和回收率均可达到98%以上;SO2单位排放行业平均达到200mg/m3以下,远低于行业铜镍钴排放标准,部分企业烟气排放更是达到超低排放标准。2020年,我国铜冶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至212千克标煤/吨,达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冶炼企业综合能耗在150千克标煤/吨以下,达到世界铜冶炼行业顶尖水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铜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安全保障形势不乐观,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上下游产业链供应结构不匹配,原料进口成本加大,定价权和话语权不强;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基础材料科学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因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