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避免出现“薅羊毛”现象 在消费券发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复苏作用的同时,“薅羊毛”“虚假消费”等现象也随之出现,既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使得消费券的实际作用打了折扣。 比如,伴随“发券”热潮兴起,“羊毛党”也闻风而动。有的“羊毛党”公然在网络上发帖收购消费券,再通过虚构消费的方式,与消费者分成套利。有的“羊毛党”通过技术手段批量抢领消费券,然后再低价售卖。甚至有的消费者与商家串通,以虚假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券套现。 “出现‘薅羊毛’的现象,说明平台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风控漏洞。”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孟添表示,当前部分投放消费券的互联网支付平台暂未实现消费券使用过程可追溯,平台技术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做好风险控制。 在“薅羊毛”之外,部分消费者还反映,一些地方的消费券发放不够精准,使用规则过于复杂,“需要的领不到,领到的不想消费”“促销意味重,便民意味少”。此外,有些地方发放的消费券面值过小、限制过多,使得消费券无法惠及更多人,尤其是无法改善最需要消费券扶持的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 “相对于现金,消费券有使用门槛、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一系列限制因素,这难以让消费者随心所欲地释放购买力。因此,部分地方发放的消费券出现了真实价值低于票面价值的情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在使用消费券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商家修改使用规则、以次充好、变相加价等问题,从而导致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消费券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关专家表示,消费券发放监管还应加强。一些地方如果只是跟风、形式化地发放消费券,既会让消费券成为部分人的专享福利,也会增加政府财政压力,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