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4日,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简称“交流会”)在东莞举行,吸引了多家中央级和省级媒体参与,来自全国智能制造领域顶尖的企业、领军人物、专家学者也汇集在东莞,一方面展示东莞探索智能制造的经验,另一方面探讨中国智能制造前行之路。
交流会分别有走访东莞劲胜精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车间、广东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深化推进产学研合作协议、“东莞制造2025”规划成果发布会、全国智能制造示范点经验交流会等多个环节。
现场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24日上午,广东省政府、中国工程院深化推进产学研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东莞制造2025”规划成果发布会举行。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分别代表广东省政府、中国工程院签署协议。
广东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自2010年签署《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协议》以来,省院双方积极落实协议精神,在院士工作站建设、重大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对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广东共建设工程院院士工作站83家,引进院士及团队核心技术人员800多人,为企业、地方或行业制定技术及产业规划200多项,突破核心技术1100多项,为企业培养各类科技人才4800多人,转化各项成果150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广东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决定在“十二五”全面战略合作期间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省院会商机制,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创新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人才工程等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广东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会上,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发布了“东莞制造2025”规划研究报告。东莞市政府与相关企业签署了《东莞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推广合作框架协议》。
实施“国芯”示范计划突破智能化重点领域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首先他肯定了东莞推进智能制造取得了一定成效,智能装备应用掀起了热潮,智能装备产业初具规模并迅速壮大,智能装备研发能力不断强化。
同时,他认为,东莞要突破智能化重点领域,实施“国芯”示范计划。东莞在全省率先出台智能制造专项政策,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选取东莞最具代表性的3C产业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为突破口,建成了一批具有“国芯”特征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并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生产。市财政按设备和技术投入总额的15%—20%予以资助,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推动“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线的推广应用,致力把东莞打造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示范城市。
此外,梁维东提到莞产设备应用补贴。对购买莞产智能装备、莞产机器人的企业,给予单个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实行莞产机器人试用计划,对试用企业给予补贴,定期发布“东莞智造精品”目录,同等条件下,政府项目优先采购莞产机器人产品和技术服务,促进莞产机器人批量化应用。
目前,东莞劲胜精密公司移动终端配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被认定为国家工信部2015年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东莞瑞必达公司等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正在创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强力实施“机器换人”计划
同时,梁维东指出东莞推进智能制造还存在不少问题:智能化改造的力度有待加大,智能制造产业尚未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关键零部件、元器件主要依靠进口,技术人才支撑仍然不足,智能装备自主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梁维东提出,接下来,东莞将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本次会议精神,积极学习先进城市经验,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建设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城市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并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强力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努力将东莞打造为全国智能装备应用的示范城市。
二是,以建设千亿元产业集群为目标,努力将东莞打造成为中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先行市。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10个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
三是,实施智能制造重大科技计划和智能人才集聚计划,努力将东莞打造成为具有较强智能装备研发能力的创新型城市。力争到2020年,全市R&D占比达到2.8%,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
四是,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和政务环境,努力将东莞打造成为最适宜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城市之一。
媒体走访:劲胜精密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备受关注
当日,东莞组织了30多家主流媒体走访了东莞劲胜精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车间,进行参观和考察。本次活动让媒体记者对东莞智能制造的建设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了解。
2015年,劲胜精密公司被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评为智能制造首批示范项目的试点企业之一,该公司的“移动终端金属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被确定为“移动终端配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据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分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数控系统、国产机床装备及配套国产工业机器人。
“我们的软硬件设备是国产的,是自己生产研发制造的。”公司总裁王建说,“国产设备也能满足生产和加工的需要,那何必多费金钱去买国外的产品。”
他认为,在在智能工厂里,我们需要利用大数据建造数据模型,若采用国产的产品,我们可以采集到生产的数据要素,优化生产的流程和提高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这也是我们使用国产设备的主因之一。
说到劲胜精密的蝶变,这跟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最初的时候,劲胜精密是做手机结构部件的生产制造的,后来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消费者的对品质追求的提高,这些难题都横在了企业面前。因此,在5年前项目建设期间,劲胜精密试水机器换人,胜败乃兵家常事。5年后,几经波折、坎坷,王建带领团队攻克了无数产品品质、技术上的难关,促使产品最终的良品率从40%提升至90%以上。
走进位于东城外经工业园劲胜精密智能制造试点现场,记者只听到机器“鸣啾啾”运作的声音,宽广的车间上排列的是整齐的大型CNC和数控机器人,并没有一线工人作业的踪影。原来,企业投入大批量成型智能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并搭建了多个工作创新平台,运用智能生产远程控制软件系统,用遥控机械手和六轴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实现无人生产,这就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智能工厂”。
按照劲胜精密总裁办主任曹豪杰的说法,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全面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车间整体的产能。“按照目前200台机器的厂房规模,在实现智能化车间以前,需要200个人,如今实现智能化车间后,工人的数量锐减至三四十人。”
据预测,整个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后,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不良率降低30%。
按照劲胜精密的预想,未来,企业将着力打造智能工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将传统制造工厂转化成智能工厂,逐步成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技术设备及解决方案服务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