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个论坛上,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权威解读,批评中国制造业面对转型时观望与等待的惯性思维。他认为,制造业创新变局就在未来3-5年。 智能制造,包括产品、设计、管理、维护,建立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走不出这一步,企业就彻底沦为代工”。 ———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 1月23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个论坛上,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权威解读,批评中国制造业面对转型时观望与等待的惯性思维。他认为,制造业创新变局就在未来3-5年。 现实 工业互联网“不是狼来了” 一上台,怀进鹏先播放了一段两年前的T ED演讲视频片段。画面中,主讲人向空中随意抛出一个小球,一架无人机飞过去接到球,并用安装在机顶的板状物,将小球向主讲人拍了回去———所有动作在20毫秒内完成。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怀进鹏抛出问题。在20毫秒当中,摄像传感器发现抛出的球,无人机平稳移动接到球,随后能够确定发球人位置,做出新的规划,通过综合反馈,又把球传回去。“这种人机交互就是大量采集的数据和准确定位分析”,怀进鹏说,“以后我们找机器人打网球的可能性已经有了。” 在怀进鹏看来,人类脑细胞总量这三五千年没有多大发展,但单个芯片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到2018年将超越脑细胞数量。 2015年全球集成电路并购案总金额,超过了2012-2014年三年总和的四倍。“这表征和预示了产业发展的集聚性和深刻性”。“工业互联网,或者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真的不是狼来了,也不再是想象”,怀进鹏说,它已经是技术上的现实,只差一步工程化而已。 门槛 大数据背后是感知是传感器 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到底是什么? 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制造业战略成为近两年来的热词。德国人认为,18世纪制造设备的机械化标志着工业1.0时代,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标志着工业2.0时代,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标志着工业3.0时代。而工业4.0时代则代表人类进入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在工业4.0时代,传统制造业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进行智能化转型。同样的计划在美国叫工业互联网。 中国早在十六大上就已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思路。去年,中国也发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正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 “我们面临一道大槛儿,就是数字”,中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首先就是数字化,“先自动化、再数字化,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智能化”,怀进鹏说。 而感知似乎是被人们遗忘的一步。“首先要感知到,把信息数字化之后才能互联,大数据背后是什么?是感知,是传感器”。 怀进鹏说,传感器的发展将引发数据大爆炸,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变革。怀进鹏预测,五年之后,智能终端将达到500亿部,从人人交流,进入人与物、物与物交流的时代,形成万物互联。他的分析是,未来影响制造业的重要信息技术就是大数据和物联网。 目标 使工业系统像人一样思考大数据如何带动智能制造产业变革? 工业化加上信息化带来的智能化,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生产活动高度整合,使得工业系统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和协同工作,特别是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的生产技术,将传统的刚性生产模式转变为柔性生产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