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新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对此,美英流行的名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叫“工业4.0”,中国叫“互联网+”。 然而,最近美国泰勒·考恩的一本畅销书《大停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评估。他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停滞,主要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摘取了“低垂的果实”,如大量土地的开发利用红利;大幅提升受教育人口比例的红利;更重要的是:“过去的观念认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打破了人类的局限,我们也可以一直使经济保持高增长。而新的观念是:科技正处在一个高位停滞期。我们恰恰坐在最顶端,等待着下一次大的革命性成长。” 考恩指出,目前支撑经济的主要科技成果都是在1940年之前发明的,在这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只有计算机,其他乏善可陈,由此形成了“科技高原”。考恩对美国经济衰退原因的独特思考,应该肯定。但笔者以为,他对科技创新规律及对互联网作用的评估等,却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对于科技创新目前处在“大停滞”的结论,是很有争议的。考恩列举的许多现象,说明了科技发展随时间和空间都呈波浪起伏状的规律。在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般来说,与比特世界有关如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迅速,与原子世界有关的如动力等技术发展就相对较慢。考恩谈到当今科技发展的缓慢,举了航天技术的例子。他说:“登上月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奋感,被认为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但事实上,登月这件事更多是旧科技发展到巅峰的标志。”实际上,就航天技术来说,主要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卫星领域发展快,主要与动力技术相关的航天运载领域发展就较慢。这种不平衡性正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因。科技的发展,有些像地震现象,在长期积累能量之后,总可以在某些薄弱环节,找到突破口。目前,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正涌现出这种新的突破口。 又如,关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史,考恩只是根据美国一位学者的一本书而作出的。这本书给出的对1亿人的科技创新的平均数随年度的变化,其结果是在1873年达到峰值,以后逐年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