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3.8毫秒,安徽宿州一家企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便可以从宿州抵达江苏南京,再经过12毫秒,算力调度平台即可将它们送达1300多公里外的甘肃庆阳。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远道而来”的数据的训练效率,相当于同一个智算中心内训练数据的95%。有了南京和庆阳两处算力中心的协助,这家企业的“算力荒”得到缓解。
近日,随着基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的全球首个光电融合确定性新型算网基础设施正式开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享受算力“红利”。
“在新型算网基础设施的调度下,数据不仅可以远距离传输,还能在各地算力中心进行分布式、协同训练,且几乎没有损耗。”江苏未来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高峰介绍。
1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江苏未来网络研究院院长刘韵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电融合确定性新型算网基础设施的开通,将使我国的算力、人工智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拥有一个可靠的底座。”
2000公里数据传输无损耗
算力,是支撑人工智能算法运行和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提升算力水平,是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然而,算力资源的分布往往和需求不匹配,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严重影响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刘韵洁认为,“东数西算”工程目前还面临“算不了、算不起、算不好”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构建低成本的智算互联网,以此支撑我国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
“此次开通的光电融合确定性新型算网基础设施,则为算力的传输、交易、应用打造了一个传得远、传得准、传得稳、算得起、算得好的平台。”陶高峰介绍,该基础设施依托新型的网络架构,融合全球领先的光电融合技术与确定性网络的性能优势,突破了传统网络架构中存在的光电信号分离以及高成本、高能耗、低效率等瓶颈,构建了具备2000公里以上无电中继无损承载、单波单端口400Gb/秒和800Gb/秒的传输速率、全网低于5微秒抖动的确定性性能新型网络,在业界率先实现丢包率小于十万分之一,传输效率大于90%的高质量网络传输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数据可以‘乘坐高铁’行驶2000公里以上,中途无需换乘即可直达目的地,而且数据传送还能像高铁一样准时准点,传送过程也能零丢包,即使面临网络拥堵或遭受攻击时,仍能提供确定性保障,400G接口网络设备的成本还能下降60%以上。”陶高峰解释,在这张看不见的网络中,来自全国23家算力接入单位提供的算力,汇入全国6个智算中心和5个超算中心,再经由算网后台的调度,输往全国各地的高校院所、企业……
让算力交易像购物一样便捷
光电融合确定性新型算网基础设施由江苏未来网络集团联合紫金山实验室等单位建设。目前,一期工程覆盖北京、南京、上海、武汉、贵阳、杭州、苏州、张家口、庆阳9个城市,接入算力总规模已达106000P。这些算力,来自23家算力接入单位,可以实现“一跳入算、一键调算、一网通达”。
“这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算力资源池,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算力交易的‘电商平台’。23家算力接入单位是算力供应商,各地的企业、高校等机构是用户。‘一跳入算’指的是用户只需通过一台算力设备连接到算网,我们便能根据各地的算力分布,为用户匹配合适的算力资源;‘一键调算’指的是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追加或者调减算力,并尽量就近调拨算力;‘一网通达’则可以让用户在算网中使用所有‘供应商’的算力,而不用自己再去建设、升级算力基础设备。”陶高峰解释,支撑算网建设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能力,可以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高通量网络、AI智能体推理高弹性网络、工业控制高可用网络等关键领域对服务可定制高性能网络的迫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