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套房,公摊面积多大、得房率多高,是购房者普遍关注的话题。最近,国内部分地区针对计算公摊出台新规:在湖南衡阳,有关部门明确从2025年起,商品房实行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销售;在河北张家口,相关部门发文表示“逐步推进‘取消公摊’”,引发广泛关注。
长久以来,国内多地普遍执行买房计算公摊面积,为何近期多地纷纷提出“取消公摊”?购房者该如何计算购房面积和“到手面积”?
购房者对公摊面积存在疑虑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雯莎前两年购入了一套建于2004年的房子。购房时,房本上写的建筑面积为66平方米,而套内实际面积只有45平方米。“两者的面积差是公摊部分。虽然买房前就知道有公摊,但本身买的是小户型,公摊占了20多平方米,心里还是有点难以接受。”李雯莎说。
多数人购房时会算算公摊账。
根据2001年施行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套内建筑面积部分为独立产权,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部分为共有产权,买受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享有权利,承担责任。这里的“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公摊”。
从购房计价方式看,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即不计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哪些部分算公摊?哪些部分算套内?记者了解到,一套房子的套内建筑面积包括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和阳台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和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其他功能上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二是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房屋存在‘公摊’是客观现象,毕竟楼房不能没有楼梯、没有过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赵秀池告诉记者,在中国实行房改后,购房者所持的房本上标明的是包含公摊在内的建筑面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的确存在部分楼房公摊范围不够明晰的问题。某套房的公摊具体包含哪些部分?面积到底有多大?是否计算多了?购房者有没有吃亏?这都是购房者存在疑虑的地方。
来自安徽合肥的陈靖告诉记者,自己买了一套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的电梯房,实际套内面积却只有99平方米。“我家小区楼栋比较高,涉及计算避难层、电梯高度等,公摊面积比较大。买电梯房是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买房时也被告知了这些因素,但没想到二者差距这么大,难免会有‘公摊占比不合理’的想法。”
还有的购房者认为部分住房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不够透明。来自山东潍坊的王力鹏买了一套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的三居室,购房时,销售告知公摊面积约为24平方米。收房后,他却发现实际公摊面积与此前口径存在明显出入。“合同上的套内面积和我们收房后实际测量的相差了10平方米左右,也就是公摊面积不止之前说的20多平方米,这个差值主要是墙体的厚度,外墙有一半的面积算业主套内建筑面积,但当时房产销售没有说明,我们在签合同时也被各种专业术语绕晕了,只能‘认栽’。”王力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