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年, CPI比上年上涨0.2%,稳物价成效持续显现,整体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受寒潮天气及节前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降幅收窄。 12月份,CPI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保持稳定。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5%转为上涨0.1%。 具体来看,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26.1%,降幅收窄5.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3个百分点,是带动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鸡蛋、牛羊肉、食用油和禽肉类价格降幅在1.7%—8.4%之间。 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3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中药材价格上涨17.7%,涨幅比上月有所回落;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4%和5.4%,降幅均有扩大。 “展望2024年,预计CPI同比增速将由负转正,呈现前低后高趋势,整体维持0.5-1%增速,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带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PPI)波动加剧,2024年仍将维持低位运行。”甬兴证券固收首席郑嘉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2023年CPI同比上涨0.2% 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2023年二季度以来,CPI持续处于0附近的低位水平。 具体来看,2023年7月,CPI为年内首次同比负增长,8月由负转正为0.1%,但9月再次下跌至0%,10月、11月、12月则连续三个月负增长。而截至12月,PPI同比已经连续15个月负增长。 剖析其原因,2023年CPI同比均处于低位,背后是预期不佳、有效需求不足,也有部分领域供给过剩的因素。“其中,受高基数影响,猪肉和原油价格回落,对物价构成拖累。整体上,国内消费需求温和复苏,消费需求复苏滞后于生产供给,物价承压。” 光大银行(601818)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去年消费者物价低迷略超预期,主要受猪肉、原油价格下降超预期,高基数,国内消费需求温和修复、日用品供给充裕等方面共同影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