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师生运用数字技术让甘肃庄浪县一尊断首泥塑“身首合一”,用技术让文物“重生”。 庄浪地处陇东,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诸多宝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来自南开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师生团队长期聚焦当地,实施精准文化帮扶,通过摄影手工书《庄浪影像志》、洋芋故事影像馆、“时间样本·乡村振兴”三维影像志、文化绘本等项目,把握当地历史文脉,用文化创意赋能当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贡献南开力量。 源于对文化遗产保护共同的理解与热爱,庄浪县博物馆与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馆校共建,对可移动文物及野外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通过构建数字文化资源平台等技术手段,为庄浪的文物注入新的生命。 庄浪县博物馆馆长张建军向南开师生讲述了自己心中一直惦记的一件大事。2004年,一尊破损的泥塑头像历经辗转,回到甘肃省庄浪县博物馆的藏品库房。盗窃者的残忍破坏、岁月的残酷侵蚀,让一道道难以愈合的创伤被烙印在头像之上。尽管饱经沧桑,头像依旧面容安详,幸存的右眼仿佛正在守望泥塑得以复原的那天。 16年后,位于庄浪县关山峡谷深处红崖寺石窟2号窟中的一尊缺失头像的泥塑,引起了当地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队的关注。石窟开凿在红崖寺最高峰的天然崖壁上。经考证,这尊缺失头像的泥塑与博物馆中的头像本是一体,塑造于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