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型储能政策利好密集发布,企业加码布局,赛道竞逐升温。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我国能源转型不断加快,“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应用前景广阔。 企业加码布局 湖北应城,中国能建主体投资的300兆瓦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工程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5亿千瓦时,将在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实现单机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第一、转换效率世界第一。 据中国能建董事长宋海良介绍,中国能建先后成立数科集团、新型储能创新研究院、新型储能公司等机构,打造以新型储能为核心业务的“研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平台。 “我们正在组织开展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关键技术攻关,并积极探索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压缩空气储能的投建营一体化、电化学储能和氢能的工程和装备都是我们发展的重点。”宋海良说。 今年以来,中国华电、宁德时代、吉电股份、华自科技等公司纷纷宣布加码布局新型储能领域,钠离子、全钒液流电池、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示范性项目逐步有序落地。 就在不久前,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成立。该创新联盟由中国能建联合宁德时代、天合光能发起,由电网企业、发电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储能技术与装备企业等62家单位携手组建,致力于构建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 政策利好释放 企业布局火热的背后,是“双碳”目标下新型储能政策利好的密集释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表示,随着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其随机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挑战。在推动火电灵活性改造基础上,亟须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充分发挥其灵活调节功能,确保大规模新能源能接进来送出去,实现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今年以来,一系列文件在新型储能的创新规划、应用项目管理、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行方面制定了初步的政策机制,为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新型储能的发展受到电力行业、制造产业、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表示,从“十三五”以后,我国新型储能处在从研发示范到商业化发展初期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和构建政策体系等方面取得诸多实质性进展。 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2021年新增装机规模达2.4GW,同比增长54%。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装机规模达2.15GW;压缩空气储能实现突破,新增投运规模170MW。 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介绍,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目前,锂离子电池在新型储能应用中占主导地位,在新型储能中装机占比超过90%。从效率上看,新型储能均接近或高于抽水蓄能;从经济性看,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成本正在快速下降,逐步与抽水蓄能成本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