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信贷资金违规入楼市问题,监管部门持续保持严查态势。近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银保监局先后开出多张罚单,案由均涉及经营贷款、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 “近期我们对5家银行罚款3.66亿元,原因就是他们违规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说。 信贷资金违规入楼市,不仅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还极易抬高相关领域的金融风险。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日前对外发布通知,提出要发挥部门协同作用,其中,由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查处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问题。 信贷资金违规入楼市为何屡禁不止?监管难点在哪里?除了事后处罚,如何有效做到事前防范?对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监管行动持续加码 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不仅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尽管前期整治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薄弱环节仍然存在。信贷资金违规入楼市便是薄弱环节之一。 7月27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布了针对多家金融机构的行政处罚,5家国有大行的分支机构均因“流动资金、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而吃了罚单。此前,深圳银保监局也开出多张罚单,违法违规事实多涉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审查不尽职,信贷资金被挪用”。 “针对经营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问题,我们成立了举报咨询专区。”上海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前,该局已会同上海市住建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联合开展了专项排查行动。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防范个人经营性贷款被挪用于房地产市场。”北京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已要求各家银行严格贷前调查、加强支付管理、落实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围堵业务漏洞。 例如,为帮助购房者从银行获取个人经营性贷款,有些房地产中介机构甚至会为购房者提供“空壳公司”用于骗贷。“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发放贷款时,如果发现中介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要立刻终止合作,将相关线索上报监管部门。”上述负责人说。 此外,北京银保监局还将结合监管大数据,进一步加强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力度,若发现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不审慎,进而导致个人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将对该金融机构从严、从重查处。 诸多难点仍待破 今年以来,虽然监管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购房者仍对挪用信贷资金买房存有幻想。 记者在北京地区的多家中介机构门店暗访时发现,前来咨询经营贷款、消费贷款的购房者并不少见——“以我的资信状况,能从银行贷多少钱?通过你们中介合作的银行能多贷一些吗?”“我自己名下没有公司,中介能帮我弄个申请经营贷款的资质吗?”“消费贷款期限短,一个月要还太多钱,你们能不能帮我再申请个其他类贷款补一补?” 明明是违法违规行为,为何部分购房者仍有较大需求?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银行难以有效对经营贷款、消费贷款的最终真实流向做出准确判断,部分借款人存在侥幸心理;二是购房者普遍对房价持上涨预期,即使违法违规行为被查出,其房产上涨溢价仍可覆盖相关风险损失。 “如果是信用卡支付,银行借的钱将被明确打到卖方账户,很难被挪用。”某国有银行个人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说,但经营贷款、消费贷款却不同,银行把现金发放到借款人账户,如果借款人把钱转到其他银行账户,尤其是在多家银行之间多次转账,或者直接提取现金,原始放款银行就没有办法监测,因为涉及跨行问题。 “对银行而言,贷款资金用途、流向的监控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借助科技手段,构建覆盖全行业的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系统,提升贷款用途监控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建议提高借款人挪用贷款用途的违规成本,建立挪用贷款黑名单等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