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 在这一全国性的市场建立前,一些地方已展开试点、探索经验。同时,多地也在陆续制定具体目标、实施相关行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7月16日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首日收盘,全国碳市场收盘价较开盘价上涨6.73%,当日累计成交量达410万吨,成交额超2亿元。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发电行业成全国碳市场首批启动的行业 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上海、湖北设分会场。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由湖北省牵头建设、运行和维护,交易系统由上海市牵头建设、运行和维护,数据报送系统依托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成。 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纳入2013年至2019年任一年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2000多家发电企业(含自备电厂)。对于2019年至2020年配额实行全部免费分配,后续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发电行业直接烧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协同减污降碳。 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当日,中石油、中石化、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投、国家能源、申能集团、浙能集团、华润电力等企业参与了交易。 地方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启动探路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从2011年10月以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 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北京将发电、石化、水泥以及服务业等八大行业、8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包括企业和公共机构)纳入管理。主管部门免费发放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配额,经核查发现实际排放超过配额的,须从碳市场购买配额完成年度履约任务,反之可以出售多余配额获利。 北京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法规和市场规则,按照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适度从紧核发排放配额,建立了公开透明的排放报告和核查体系,并借助碳市场平台、鼓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碳市场运用市场机制降低了社会碳减排综合成本,为北京超额完成“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20.5%的规划目标任务、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截至目前,北京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超4230万吨,成交额超17.8亿元,各类碳交易产品累计成交近6900万吨,成交额突破19.8亿元。 上海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以来,构建了制度明晰、监管有序、减排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形成了公开透明、平稳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前,上海正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目前,上海试点碳市场包括三大交易品种,分别为上海碳配额现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上海碳配额远期。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碳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4374万吨,累计成交额9.93亿元;CCER成交量占全国总成交量约41%。 2014年4月,湖北试点碳市场正式开市交易。自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承担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 目前,系统主、副数据中心已经构成了同城主备系统架构,可以保证登记系统的不间断稳定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开立账户、注册登记、配额发放、交易结算、履约清缴等全业务流程功能。 “到今年6月30日,湖北碳市场配额现货共成交9881万吨,累计成交额21.90亿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曾庆祝说。 2015年,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公司纳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当时,有职工担心完不成减排任务,但该公司以减碳为目标改进考核方式,优化管理,当年就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并卖出第一笔碳配额200多吨。随后,该公司完成全厂6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还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开展节能改造。“碳交易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压力,但也帮我们瘦身健体。”该公司总经理包英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