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外疫情反复和零配件断供给汽车业带来剧烈震荡,率先复工复产走出疫情影响的中国车企有望在多重优势下“危中寻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欧洲地区相关工厂停工令东南亚相关区域的汽车制造产业受到冲击,补足效应和区域合作动能提升有望推动中国车企加强与当地的深入合作。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最近发布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选择”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在区域产业链重组方面,汽车产业可能适合作为东亚区域产业合作的抓手。受疫情冲击,2020年3月至4月,欧洲汽车行业生产停顿,降低了欧洲从日本、韩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日、韩供给与中国进口需求具备对接的可能性。尤其是从二级、三级等次级供应商角度来看,日本、韩国的汽车供应链可能与中国的汽车供应链形成有效匹配。 汽车产业作为高度集成的产业,适合作为东亚产业链合作的抓手。尤其是在新技术、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新兴汽车产业中均具有一定优势。 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领域较为领先,产业配套网络齐全、市场规模巨大,中国有望成为东亚区域汽车产业链合作的枢纽。” 近年来,不少汽车企业看准了东亚区域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早已加速了各自的布局,业务涵盖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等。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将给中国汽车企业的“出海”带来利好。与欧美地区相比,东南亚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新兴市场,更有利于汽车的整车及零部件出口,中国车企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带来诸多想象空间。 从全球产业链来看,RCEP有利于疫情后亚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修复,区域内部价值链分工的重塑将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汽车产业。部分成员国零部件关税的下调,将扩大中国车企“出海”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海外车市面临的短缺困境和新合作需求,都是中国越来越国际化和高质量发展车企的新机遇,这离不开车企连续数年的高研发投入,以及在智能化、电动化赛道上不断深化的自主创新能力。 正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汽车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出海”正从简单产品贸易,走向“产品、技术、人才、管理”的全产业链输出。当前,汽车行业变革已经开启了产业链调整、生态圈扩大的时间窗口,新的赛道已经开始搭建。 我国汽车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得到显著提高。上汽、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不少汽车企业的年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3.5%左右,造车新势力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更是达到了两位数以上。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价格区间逐步实现从10万至15万元向15万至25万元发展,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上汽、一汽、东风、广汽等国有企业,以及吉利、比亚迪等民营企业作为传统企业的代表,通过新能源汽车切入高端市场,纷纷推出旗下高端品牌,加快品牌向上发展。 近年来,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崛起,特别是在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总成和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一批新的“三电”及车规级软硬件企业也崭露头角,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我国汽车产业链不断升级、完善,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和供应基地之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表示。 尽管当下中国车企在全球舞台显现出许多产业优势,但在以创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芯片制造、操作系统、计算平台、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制造工艺等领域的短板亟待补齐。(闫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