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记者了解到,近日工信部、国资委等多部门正紧锣密鼓谋划一揽子政策组合拳,包括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打造5G、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培养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力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专家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完备的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在产业关键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同时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兼顾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多部门支持举措加码升级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大考”,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持了稳定。数据显示,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2.3%,前十个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7%,实现了由负转正。
“产业链供应链较好地实现了复工复产,为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作出突出贡献。”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但总体来看,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近期由于国际环境变化特别是世界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和区域化的趋势,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的任务迫在眉睫。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具体安排,包括“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近日,包括工信部、国资委在内的多个部门展开密集谋划支持政策。王志军表示,下一步将在提升传统产业链中锻造长板,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竞争力。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方面,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攻关,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