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正处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
中国央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有超过7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储。人民币跨境使用也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1-12月人民币跨境使用超过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人民币目前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
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新机遇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眼中,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自此,欧洲央行以及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欧洲多国相继将人民币列为外汇储备;10多个非洲国家同时一次性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近日伊朗也正式用人民币替代美元,并把人民币列为主要外汇货币。
“这在全球是前所未有的,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的信任和认可。”刘英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此次疫情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更多的机遇。
刘英分析道,美联储快速连续两次降息至零利率,重启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相应的货币贬值幅度将会加大。人民币的稳定性正在逐步体现。在美元不稳定的情况下,期望持有人民币的国家可能会越来越多。
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最新报告,截至今年7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已上升至1.76%,人民币支付金额相比上一个月增长14.15%,规模超过加元和澳元。报告还指出,英国在商业贸易中最喜欢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贸易交易规模约占5.45%,在全球各国中排名第一。
刘英表示,在这个时候人民币可以更多通过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资产的计价、债券的推行,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的完全放开等,抓住机遇来寻求更加稳健的发展。
让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更通畅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目前正处于相对加速的阶段,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三大功能加在一起,目前发挥的作用在全球所占份额大概是3.2%。相比之下,美元是52%,欧元是26%,日元是4.4%,英镑是4.0%。这种状况显然与中国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人民币国际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日前表示,当前境外非居民投资者对持有人民币资产有很大需求,应建立一个全球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让投资者在持有人民币资产后能按照当地法律法规在当地外汇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外汇交易。
在刘英看来,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突破,也需要中国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在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坚持金融对外开放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怎样去控制对外开放的速度、力度、节奏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科技方面的支持,更需要艺术的掌控。”
为此,刘英认为,要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这样才能使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走得更通畅、更稳健。
徐洪才也提出建议:“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金融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为此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在宏观调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同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