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环卫工人,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人,更是城市有序运转不可或缺的功臣。在街头一个个熟悉身影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而欲知的劳动者故事?
有一群人,他们起早贪黑,忙碌在城市角角落落。不论何时何地你都可能与他们擦身而过,可你是否用心去关注过他们?哪怕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致敬的眼神……
他们就是被誉为“城市美容师”的环卫工人。在上海这座管理精细化、消费水平高的超大城市,他们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期盼,又有哪些心里话想说?
“五一”节前夕,《法制日报》记者赴上海市黄浦、徐汇、长宁等区,通过街头随访和定点寻访,就环卫工人生存现状和市容环卫体制改革现状进行调查。
生存现状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王龙显然是环卫工人中的“状元”,去年,他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农民工”,户口也由老家安徽迁入上海。
“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置信的。”王龙对自己的现状显然非常满意,“前几年,把老家房子卖了,用多年积蓄在上海买了房,现在户口解决了,孩子读书问题也解决了。”
清晨5点,王龙来到位于南京路的“道班房”。他现在是班长,管着100多号人。5点半,其他工人陆续签到,各就各位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这里实行三班制,确保24小时都有人在岗。
黄浦区有着“上海心脏”之称,商业网点密集,人流量特别大,持续时间长,重大活动多,环卫工人要随时随地将垃圾清理干净,确保垃圾桶不会满溢。记者注意到,他们腰间都绑着一排口袋,装着各种装备:小铲子、清洁液、刷子、毛巾。
“小铲子是用来铲口香糖的,冰淇淋、呕吐物要用清洁液才能搞干净。”王龙说,“我和妻子都是环卫工人,一起上班,一同回家,看着干净的街道,感受小家庭的温馨,真的特幸福。”
姚卫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他是一名驾驶员,每天负责到中转站收集垃圾。前两天,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好事:从60桶合计5吨左右的垃圾中帮人找到了一颗2克拉钻石。
“对于常人来讲,这几乎是一件恐惧到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我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姚卫国说,垃圾收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几分钟内我就把排查范围缩小到了5桶垃圾,这叫专业人干专业事。
“环卫事业养育了我们,那就要懂得感恩,不要说钻石这么贵重的东西,就算其它小东西,只要市民求助,我都会竭尽所能。”说起这些,56岁的姚卫国显得有些激动。他说,帮助人是一件光荣的事。
49岁的李丽还有几个月就退休了,长宁区仙霞路这段500米的街道她已经扫了整整15年。
李丽是江苏泗阳人,现在除了儿媳在老家待产,一家人都在上海,老公当保安,儿子在宠物店上班,收入虽不丰厚,日子却过得舒心。
“退休后帮着带孙子,儿媳就可以上班了。”和记者交流了半个多小时,李丽始终戴着口罩,她说,这个口罩戴了15年,几个月后终于可以摘掉了……
在黄浦、徐汇、长宁等区,记者还随机采访了13位环卫工人,他们普遍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也比较安心。不过,他们希望收入和待遇能再提高些,保障力度再大些。他们还希望,社会各界应当给他们多一份理解和尊重,比如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垃圾进桶要分类等。
保障现状
“安心养伤吧,医疗费不要担心,事故对方有保险,公司也正在给你走工伤报批手续。”前来探视的公司领导安慰陈和珍说。
陈和珍是黄浦区的一位环卫工人,前不久,她在回家路上发生事故,一辆轿车把她撞飞数米。正当一家人为医疗费一筹莫展时,她所在的环卫公司及时垫付了医药费,还启动了工伤报批手续。
陈和珍是幸运的。那么,上海其它地区的环卫工人保障现状又如何呢?记者从环卫工人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安全保障和法治保障四方面做了了解。
“月工资5000元左右,工作稳定,具备还款能力。”王龙见到记者时,正在为工友办理购房按揭开具收入证明。他说,这种证明可不能弄虚作假。
王龙所在的欣谊环卫公司给了记者一份员工福利待遇情况说明。上面显示,环卫工人工资由基本工资、加班费、餐贴、环贴、绩效、技能津贴、社保补贴等构成。一般而言,道路清洁工每月到手工资为4500元左右,垃圾运输驾驶员会略高一些。除此之外,每年夏季会增发高温补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也有劳务补贴,每年还有年终奖。
与黄浦区相比,长宁区的工资水平较低。几位接受采访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每月到手工资为3700元左右,其余补贴无从谈起。
卢师傅在长宁区干了16年,以前每年都会涨点工资,今年却被告知每月要降560元,这对于收入微薄的他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他说,在上海这样的地方,像他这样的收入水平,过日子就难了。
记者在几个区调查了解到,上海市环卫工人的年收入一般为4.5万元到9万元不等,造成差距的主要因素为地域不同、岗位区别和工作量不等。
在社会保障方面,上海从2011年开始就要求环卫公司按劳动法规定给工人缴纳“五险一金”。上海社保部门还规定,外来务工人员缴纳养老保险满15年后退休可以转回老家,按当地标准领取养老金。
李丽说,目前她的养老金只缴了7年,退休后无法到本地续缴或补缴,只能选择一次性支取,也就一两万元,退休后无法享受养老保障。姚卫国则告诉记者,上海户口的未缴满15年,可以一次性补缴,不影响退休养老。
医疗保险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和沪籍员工存在制度和政策上的区别。
在安全保障方面,上海市各区不尽相同。比如劳保用品发放,黄浦区就非常齐全,而有的区连扫帚这样的劳动工具都得自己购买。卢师傅告诉记者,“公司只发冬夏两季工作服和鸭舌帽,有时两年一发,有时一年一发,其它工具都得自己准备”。
法治保障方面主要体现在依法用工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环卫工人的劳动合同普遍为一年一签,大部分区操作规范,个别区则存在违法情况。卢师傅说,他们签合同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空白合同上按手印,之后就没他们什么事了,签好的合同也拿不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环卫工人的保障水平在上海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呢?
改革现状
3月26日,长宁区3家名为“高洁”“东联”“西联”的环卫公司同时发布一则通知,称由于调整作息时间,早晚餐津贴和加班费予以取消,共计每人每月560元。此事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长宁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通知发布3天后,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勒令3家公司重新核算,补发津贴,有力维护了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
也正是这一事件,暴露出长宁区环卫用工制度改革后的保障缺位问题。
记者辗转取到一份长宁区环卫工人劳动合同,发现甲方并非发通知的三家环卫公司之一,而是一家名为“新展”的人力资源公司,也就是说长宁区的环卫工人都是新展公司劳务派遣的。
“既然是劳务派遣,环卫公司就不具备对工人管理、培训和权利保障的责任,因此才会有劳务公司侵害环卫工人权益的问题。这次如果不是区委、区政府及时出手,环卫工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长宁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市容环卫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一直都由政府承担供给,但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污染治理任务的加重,原有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2004年,上海市开始推进市容环卫管理体制改革,以解决单一财政投资经费不足的困境和行政性垄断供给导致效率低下的难题。
“当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卫生的期待和要求。改革最大的变化是成立了环卫公司,体制上虽依旧隶属市容管理局,但运行模式却引入市场化机制。”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纪委书记葛军说。
在这次改革中,环卫工人由事业编制改为企业编制,收入待遇和权益保障得到平稳过渡。然而,与公交、教育、医疗等市政公用事业相比,市容环卫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也无先例可循,于是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注意到,上海市现存的环卫公司基本处于“半事业半企业”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工作量大、重要任务多,企业一旦完全脱钩就容易指挥不动,影响工作大局;二是各地区之间存在利益保护,企业跨区竞争一时难以推开;三是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
在这一背景下,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就应运而生,这种方式既可以让环卫公司甩掉人员管理这一包袱,又能让劳务派遣公司“合规合理”盈利。
记者在长宁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区三家环卫公司均与新展公司签订了劳务派遣协议,环卫工人的工资、津贴、待遇等均由该公司发放,但实际工作则由环卫公司安排,管理规章制度也由环卫公司制定。
“市政拨款是定额的,劳务派遣公司要‘生存’要‘盈利’,势必需要压缩成本。于是降低工人保障水平就成了首选之举。”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告诉记者,其实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是有规定的,劳务派遣只能作为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的一种补充,从这个意义上看,环卫公司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劳务派遣形式是可以的,具体而言不能超过员工总数的10%。
童潇认为,从更广泛意义上看,市容环卫行业市场化的核心是要解决单一供给和完全市场竞争的问题。今后,希望政府部门要鼓励环卫公司跨区承接业务,相关公共项目可以通过公开公平的竞标,寻找到更为合适、服务水平更高的环卫公司。这样既能让优秀人才向优秀公司聚集,也能在竞争中通过提高营收收入来不断提高环卫工人的收入待遇和保障水平。
他还建议,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应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格局,今后完全可以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平台,鼓励环卫公司走出上海,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和模式输出到其它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