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学教科书都清清楚楚地写道:若货币贬值,出口就会像坐在跷跷板另一头一样出现增长,因为贬值能让该国出口商品更具国际竞争力,或者盈利空间更大。这会反过来促进国内生产和就业。
听上去毫无破绽,对吗?
然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对上述逻辑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已经不再使用如今这个经济社会了,尤其是在那些本国制造能力萎缩、企业接入全球供应链的程度却在持续深化的经济体中。
其中,有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活生生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它,就是很久之前的“日不落帝国”:英国。
尽管经受了金融危机的暴击,然后又被去年6月的退欧公投击沉到1985年以来最低位,但英国的出口并没有像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那般强力攀升。
货币汇率变动对出口造成的传导影响正随着时代变化而消失,“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镑大幅贬值并没有给出口带来人们预料中的那种回升。”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席、前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Adam Posen说。
英镑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有魔法”了。
对此,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货币贬值确实有利于出口,但由于供应链国际化程度远远超过以往,因此,贬值的益处有很多都被海外进口部件的成本给抵消了。
英国豪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就是个典型。该公司的汽车有80%出口海外市场。
去年退欧公投之前,当英镑对美元汇价还在1.5时,阿斯顿·马丁销往纽约的汽车平均每辆售价15万英镑,其中有10万可以流回英国。现在,英镑汇价是1.27,平均每辆车流回国内的收入增加了1.8万英镑。但是,超过一半的汽车零部件必须从国外购买,这就弱化了增加的收入。
“过去十年间,很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经陆续迁往海外生产,”阿斯顿·马丁CEO Andy Palmer说,“所以,你得不到什么好处。”
实际上,中国似乎同样如此,人民币持续贬值对中国的出口利好并不如多年前那样明显。比如,在2015年至2016年,人民币均处于贬值通道,但出口总额却不升反跌。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对价格敏感度高的劳动力密集单品早就开始逐步转移到了其他东南亚国家。
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表的两份报告称,汇率变动对一些发达经济体贸易的影响下降了。2008年的英镑大贬和2012年的日元暴跌对贸易几乎没有影响。
报告称,有证据显示,这是由于企业已经越来越深度地嵌入了全球供应链。
国际清算银行干脆在上个月公布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用于估算实际有效汇率——该指标用于衡量货币强劲程度。该组织称,如果不计入深度的全球供应链影响,标准的汇率模型“正变得越来越过时。”
但对于某些国家来说,货币贬值依然可以有效刺激出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文章曾认为,当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没有充分运转时,货币贬值的影响才最为强烈,比如在陷入经济衰退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