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AI水平应该很低吧?”这是七月底的一天,一位来自美国顶尖媒体的记者向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的发问。
“你去搜一下顶尖的论文、期刊,就会发现中国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其实都并不输给美国。”李开复不紧不慢的回答。在他看来,今天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足以令他挺直了腰杆回应任何质疑。
“这个能够证明吗?”记者继续追问。
“当然可以。”
和小冰聊天,感受AI加速度
就在李开复接受采访后的第二天,有着“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之称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创新工场召开了第二次同学会,被亲切地称“西玛会”。这次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议聚集着中国人工智能的创新者们。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自然语言计算组主任周明的话题自然从微软小冰开始。
今年三月,微软开发的Twitter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Tay在北美上线,这个被设定只有十几岁的“女生”机器人和人类开始聊天不到24小时,就被玩坏了——她从用户那里学会飙脏话,被指作“不良少女”而被迫下线。
Tay的“叛逆”下线让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自然语言计算组主任周明感到既惋惜又笃定:“这的确是这款产品的问题,但你同样也可以理解成这也是这款产品的‘聪明’之处:‘她’通过用户学到一些知识和行为,并把它体现在接下来的对话中。”
“前段时间我去敦煌,看到那些壁画,我多么希望旁边有个IOT(物联网)设备,可以回答我这幅壁画是哪个朝代的,是用来做什么的。”周明说。
长期以来,他一直有一个小小的梦想:能不能让一个机器或者一个物品能够和人自由的对话?
对于周明的这个梦想,秉持“虽然我们的技术领先,但是在应用方面还需努力”的李开复直接泼了冷水。
作为一名彻头彻尾的技术控,周明也开始思考将技术产品化的过程。“比如小冰,就是把我们有限的技术,放到一个产品中去,巧妙地结合起来,掩盖我们的技术‘缺陷’,同时又被用户喜欢。”他把这叫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他开始琢磨怎么让小冰更“聪明”,去理解用户的意图和观点。如今,既能闲聊(socialchat),又能和用户深度聊天(deepchat)的小冰,聊天轮数从最初的4.6轮到现在的23轮。“这是衡量一款聊天机器人非常重要的指标。”周明说。
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依然在努力让对话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毕竟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奔跑中,周明也想试试看,还会有哪些可能。
从云到端,筑起安全的根基
事实上,让人工智能具有这种“对话”的能力,是几乎所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梦想。包括微软、谷歌、Facebook、IBM和百度等大公司都在这一领域上投入巨资。
去年下半年,专注于网络安全的360公司请来知名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专家颜水成担任360首席科学家、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毕业生”,颜水成在“老同学”面前首先开了个玩笑:你们会不会觉得很奇怪,这个卖免费杀毒软件的家伙怎么也来搞人工智能了?
过去这些年,360做了视频监控、行车记录仪,还做了自己的手机,甚至时下最火的视频直播平台也有涉猎。
颜水成说:“安全是360的基因和根基,但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和安全会成为360的两个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