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海是我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根据上海机器人产业的规划,到2020年,上海机器人产业产值力争达到600亿至8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坦言,我国所掌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概比国外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四大”落后15年左右,按需制造是突围之道。
世界56%机器人用在中国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是应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23万个机器人当中56%的机器人是中国在使用,其次是日本、美国、韩国。中国有如此巨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产业创新弱、产业相对小、竞争能力差,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瓶颈”。高峰感叹,从产业链看,机器人产业上游是零部件,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国内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有三大核心技术:控制器、减速机、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而国内在这三项缺乏拔尖企业。”对于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大市场、小份额”的现状,高峰认为,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也是制约国内机器人产业难大踏步的原因。他直言,目前国内并没有专门的机器人专业,而一名机器人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往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
“每年从我团队毕业的机器人专业博士就只有十几个人,这个专业要求他们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机械、力学、电子,方方面面的专业都要掌握。为了补足人才缺口,企业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培养的模式。”按需制造走出“中国特色”“目前来看,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核心部件制造技术仍然相对国际顶尖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在细分行业的系统集成应用上,还是有新的突破口。”除了市场布局之外,准确定位,找到自己的市场销售渠道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而言也很重要。
“一般一家企业用机器人首先会考虑成本。如果用工人,劳动力价格可以扛得住,一般企业不太愿意用机器人。”高峰教授直言道,目前国内机器人的销量其实还是很小的,且系统集成的利润也并不高,市场竞争很激烈。“比如做送餐的服务机器人,噱头还行,但要真正代替服务员还是有难度的,在技术、功能性、成本各个环节上,还有很多值得深思。只有找到市场和销售渠道,才能让前期的巨额投入不会白费。”在他看来,“智能”是国内机器人企业突围的绝佳卖点。“中国的企业最了解中国市场,在我看来,机器人企业要想突围,就要走出‘中国特色’,按需制造。例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市场有着巨大的前景,社会保障和服务、看护的需求更加紧迫,养老类服务机器人作为良好的解决方案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再比方物流、服务业等领域,关键在于按需研发、按需制造,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