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是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需求相结合产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自身产业配套及技术成本等优势,不断获得国际竞争先机。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13.2万t,占全球总产量比例47%;电池组件产量35GW,占全球比例达到70%;全年新增光伏并网装机10.6GW,累计装机量达到26.5GW。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产品制造国和发展最快的光伏应用市场。 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也面临产能阶段性过剩、关键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配套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2011年以来产业发展陷入困境。2013年下半年起,受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有所回暖,企业运营状况明显好转,然而产业发展各种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对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的我国光伏产业,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对“症”下“药”,推动产业顺利跨过无序发展、产能过剩等阶段性障碍,迎来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1、我国光伏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技术的普适性 首先,任何技术产业化的先决条件便是原料来源的充足。作为光伏技术基础的半导体材料地壳储量丰富,硅(Si)材料储量丰度约为28%,镓(Ga)约为19ppm,通过现有晶硅和薄膜太阳能技术可满足全人类用电需要。其次,光伏技术受益于太阳辐射,不同于水电、风电、核能等其他新能源对资源、地域等的需求限制,因此可称为未来近地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应用市场潜力 2013年,全球发电总量约23万亿kWh,我国发电总量5.3万亿kWh,如按光伏满负荷发电占用电总量的5%计算,全球潜在光伏应用市场近1000GW,我国潜在市场也达200GW以上。2009~2014年,我国年新增光伏装机量从160MW增至10GW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总量26.5GW,预计2015年底可达约44GW,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应用市场之一。此外,社会各界对于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缓解化石能源危机及雾霾等环境问题的呼声日益强烈,也有利于国内光伏应用的快速发展。 3)产业发展综合优势 我国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的长期投入,推动了光伏产业等大半导体分支行业的产业配套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从多晶硅提纯、太阳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辅料、设备等配套产业相对完善,土地、人力等成本较欧美主要光伏国家偏低,且政策层面支持日益增大,产业发展综合比较优势明显。 2、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形势分析 1)行业发展无序,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 据统计,我国从多晶硅到组件的光伏制造企业总数已超千家,其中组件企业数量约占2/3,光伏组件建成产能达70GW以上,2014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50%,半数以上组件生产企业仍陷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2014年我国市场多晶硅需求量超过20万t,除自产外仍进口10万t;组件需求量超过40GW,产量亦无法满足需求,且满足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相关技术要求的产品数量占比更少。总体而言,光伏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仍然严重,且主要为低端产能过剩,特别是组件环节技术集中度低、设备折旧慢,通过市场自发淘汰难度较高。在当前国内市场快速启动中,部分地区光伏产业扩产冲动已有所显现,部分已停产或减产的落后产能恐死灰复燃,引起新一轮的盲目扩张,应引起有关部门及业界的高度关注。 2)技术创新受限,关键工艺差距明显 一方面,如同我国多数传统产业,光伏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延续了“引进”加“国产化”的老路,底层技术鲜有创新,丝网印刷机、高纯银浆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高度依赖进口,国内电池制造环节丝网印刷机约七成为意大利Baccini公司生产,而杜邦等国外公司对我国部分光伏辅料也进行垄断。另一方面,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学、材料化学等基础科研与产业技术创新严重脱节,技术改造成为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而具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基础科学及方法论发展不足,政府及企业均不愿对“价值”不可预见的长期研究项目大量投入。 短视行为及基础薄弱导致产业在技术层面一直追赶国外步伐。目前,晶硅组件在我国光伏产品产量占比中超过99%,大规模产业化转换效率(多晶平均15.5%,单晶平均16%)远低于SunPower等技术领先企业水平(单晶平均约22.5%),同时薄膜、异质结等其他技术路线发展不利,过强的技术单一性致使产业发展风险剧增。 3)资金支持失衡,政策引导对制造业推动不足 光伏制造业是推动光伏产业技术革新、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核心环节,但目前我国光伏相关政策及资金扶持等仍偏重于下游应用环节,对上游制造业支持不足,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有限。国内光伏应用政策繁多,中央、地方多种补贴政策冗乱、不成体系,在对光伏发电集中补贴的同时,忽略了上游制造业作为技术创新和推动成本下降的核心地位。 2013年起,我国已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但骨干企业生产运营情况未有根本改变,至2014年底,我国在美上市10家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仍超过80%,部分企业财务负担过重,如英利绿色能源在毛利率达到17%的同时仍净亏损约12亿元;即使实现盈利的企业,利润也多数集中于下游应用环节,制造业本身盈利情况恶化,显现出产业发展根源性病痛仍未缓解。 4)市场发展不健全,应用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光伏电站建设仍以集中式电站为主,2014年新增装机中集中式电站占比超过80%,分布式应用推广受阻。特别是目前采用的光伏电站路条审批、分省区配额等制度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性质,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与此同时,国际上对于光伏应用的市场化推广已成熟,而我国部分地区还在通过示范项目加以推广。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光伏应用商业模式仍未建立,国网对于光伏系统的入网检测形成实际垄断,电站不能及时并网、电价补贴发放滞后等问题尚未得到缓解,以上问题都制约了国内光伏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