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幕的2016年全国两会,调结构和去产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总工程师胡可一已准备了涉及上述内容的多份提案。3月2日,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应鼓励企业“自律产能”,避免船厂为了维持现有生产,不顾一切去接订单,导致产能不能收缩的情况。 两会面对面 从整体上来说,如果大部分企业都接不到订单,则应该是出现了过剩,如果大家都能接到订单,但是订单的质量好坏不一,这不应该是过剩,还是取决于是否有健康的市场和一定的良性的利润。 胡可一同时表示,由于周期长,投入大,装备制造业中应该存在一定的合理过剩,避免出现急需产品短缺的现象。 鼓励造船业“自律产能” 记者:你今年提出推进造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什么考虑? 胡可一:造船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的现象由来已久。在2003年至2007年间,全球新船订单量逐年剧增直接诱发了造船产能急剧扩长。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当地经济需要,积极在国内外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推动民资、外资造船项目,助推了造船和海洋装备制造业产能的过度增长。 但是造船的“去产能”还是有区别的,造船业一般是以销定产,有订单才会进行生产。而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水泥、玻璃等产业一般是连续性生产,以产定销,即不论有无订单,都要生产。 虽然现在市场很差,并不是换了结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调结构还是行业发展的方向。 关于降成本,我提出鼓励企业“自律产能”。市场有良性市场和不良市场,如果市场比较良性的话,船价虽然低,只不过压缩了利润,还是能覆盖成本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情况都覆盖不了的成本,由于造船周期长,出现船厂为了维持现有生产,不顾一切去接订单的情况,导致产能不能收缩。所以我提到“自律产能”,即自己把关产能控制,这一点日本做得比较好,韩国则是集中度大,容易在自律产能上获得效果。 不过,我认为造船和海过剩的深层次原因是创新,创新是短板,要补这个短板,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单个产品中的过程创新,就是要鼓励大家利用现有设施做精做专,而不是说有一个项目就去建一个大的设施,实际上现在是存在这种现象的,风险也很大。 装备制造业应有一定过剩比例 记者:你还提出装备制造业需要一定的过剩? 胡可一: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和基础。装备制造业需要一定的过剩,需要一定的闲置能力。比如在某些时候急需的产品,需要周期和投入,不是说做就能做出来,需要一定的技术储备,我们叫产能储备。
|